通讯员张利英佳作|“卷生卷死”的交流营,谁能不爱呢

编者按:2023年5月8日,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通讯员厦门交流营在厦门这座充满浪漫的城市开营。来自60多家佛教机构的70余名佛教传媒人相聚鹭岛。交流营期间,营员们通过学习+实战演练,完成了既定作业。营员撰写的这些新闻实战作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今佛教界宣传领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精选了部分营员作业,请业界共同见证中国佛教第一线新闻人的成长。以下是通讯员浙江温州安福寺张利英提交的作业。


(相关资料图)

2023年5月12日午夜时分,书桌对面的室友还在疾点鼠标中,望着电脑里写了一半的作业,看着近在咫尺柔软的床,却没有人要躺。

哎,又是通讯员交流营平平无奇的一天呐……

六年前,我刚刚调入寺院文宣部,脑袋空空如也。

前任同事写的活动报道,没十年古文基础根本看不懂,当然也没人在乎,反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大和尚的开示截成小段段,往网站一发完事,大家天天法喜充满,岁月静好。

直到遇到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的通讯员交流营……

开营快乐,你马上就会哭了

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总编辑崔明晨老师的一堂新闻写作课,直接让我们天塌地陷:

“当前很多寺院文宣纯是自嗨,完全没有做媒体的概念”

“不接地气,飘在天上”

“佛里佛气,不说人话”

……

句句戳心,条条中枪。

文宣曾经是我最抗拒的岗位,好不容易学佛了,只想“跳出三界外”,活动八股文报道已经是写作极限,还要考虑受众需求?还要挖掘佛教文化?NO!NO NO NO!

可是,心告诉我,你要好好干!

本想来打个酱油回去继续躺平的我,无法淡定了。

当时交流营地选在山东一座寺院内,正值重要活动,将近十万人涌进来。崔老师给学员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活动报道,体裁不限,内容不限。

然而,这可把我难坏了。看着乌乌泱泱的人流,只剩灵魂三问:写什么?怎么写?不写行么?

已经忘了最后写了个啥,只记得那时上海某寺院一位90后通讯员的报道被当作范文展示,虽然讲的都是活动期间发生的小事,但文字清新平实,内容鲜活有趣,把我以前对活动的刻板印象直接粉了个稀碎。

哦,原来也不必非要拽几句佛言祖语以示庄严,原来“说人话”竟如此可爱。

机位多到离谱的拍摄中

五天的交流营结束,带着被颠覆的认知回到寺院,我认真做了一份PPT向职事师父做了汇报。

师父非常认可,也非常重视,随即开通了寺院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微信公众号,经过商议,内容大致分为新闻报道、活动资讯、修行故事、义工生活等几个大类,开始把读者的需求和体验放到重要的位置,在当时来说,已算有了佛教自媒体的雏形。

由于培训时间短,没法详实地在课上教授写作,我便按老师们提点的内容,去搜索相关资料,把何为简讯、何为通讯,怎么取文章标题等等学习了一通,从今天来看,都是最基础的自媒体写作方法,但正是这些学习,培养了我们的基本能力,也给予我们极大的信心。

公众号开通之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尝试过各种方法:

用年轻人的语言写90后的受戒经历;以故事形式叙述当今学佛人的困境和奋进;用大量美图展示修行道场的清净和人文……

宣传效果是立竿见影,文章被各大佛教媒体转载,粉丝数逐步攀升,评论从一水儿的“南无阿弥陀佛”到常有真心的吐露……

就这样,我们终于摸到了一点佛教媒体的宣传路子。

学啊学吧!

后来又陆续参加几次交流营,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如果说课堂上各路专家大咖的教授打开了我们的眼界,那么“谁也别想躺平”的“疯劲儿”则打通了我们的“任督二脉”。

这些年做寺院文宣,最大的困难是组建团队。

一是缺少具备专业素养的义工,二是大家往往不是来躺平就是来疗伤的,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

但在交流营,却怎一个“卷”字了得。从最初的图文新闻,到后面的视频制作、直播报道,作业形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虽然很多通讯员相当佛系,甚至潜意识里抗拒新事物,常常因跟不上节奏,想要临阵脱逃。但神奇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了下来,不但坚持了下来还自自然然卷了起来。

各小组为了拍视频取景早出晚归,为了讨论直播方案夜不能寐,边哭着喊着要回家,边悄摸改着稿。我们笑把交流营称“爱疯”,不知它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群佛系媒体人卷生卷死,痛并快乐着?

被忽悠的师父们融入“爱疯大军”

或许是当我们回去各自寺院的时候,忽然发现写的报道开了窍;或许是当作品引发了更多人的善念或者觉悟时;或许是与这么多人携手齐心地“拼命”是如此畅快;或许……每个人心里自有答案。

有导师说:有心最重要,心能成就一切事情。有导师说:真正的传媒人,以生命感动生命。我想,人活着总要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情,我没有别的什么能力,只会写一点简单的文字,那就在这里扎根,在这里体验,在这里成长吧。

卷着卷着也就习惯了,反正回去之后总能躺几天。

关键词: